我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“一把手”工程,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,围绕“办事省心、制度安心、政策暖心、融资放心、生活舒心”,积极构建“亲”“清”新型政商关系和聚商兴商、便商利商、护商安商的投资创业环境,用一流的营商环境,持续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。目前已有124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无差别“一窗”受理。
马上就办,办就办好,让市场主体更省心。从“三证合一”到“多证合一”,从多部门跑腿到“一窗办理”,商事制度改革以来,我市企业开办环节由3个整合为1个,开办时间从11天缩短到1天,办证材料多维度“瘦身”,打通了政务服务“快车道”。
打破部门观念和“地摊式”格局,我市大力推进简政放权,依托省市场主体准入e窗通系统,优化企业开办流程,减少企业开办环节,实现营业执照、申领发票、员工参保登记等业务“一网通办、一次办成、一日办结”。目前,已入库电子证照60类,经省级相关部门质检合格电子证照数量超30万;共享交换平台累计入部门258个,实现数据沉积量13.2亿条,努力打造出办事环节最简、材料最少、时限最短、便利度最优的政务服务品牌。
法理相融,守信践诺,让市场主体更安心。我市建立五级书记抓营商环境工作机制,充分贯彻落实好《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,从制度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保障。
分领域对全市市场主体开展了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并进行动态更新,已经完成对全市3.5万户企业的评价分级,同时对不同风险等级、信用水平的市场主体采取差异化分类监管措施,确保双随机抽查工作“两个100%”硬指标全面完成,真正实现本部门对市场主体的各项检查事项全覆盖和监管公平公正。自新版双随机系统更新至目前,全市共录入执法人员3314人、检查对象5.43万户、年度检查计划319条,跨部门计划占比33.86%,共有检查事项1767条。
有事上门,无事不扰,让市场主体更暖心。完善服务企业“直通车”制度,积极发挥市营商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,出台有关措施办法,全力支持相关行业和企业克服困难、恢复发展,努力营造企业发展良好环境。
针对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,我市加快实行对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一次性全额退还、免征公交客运、出租车、长途客运等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增值税、力争全年投放支农支小再贷款6亿元等务实举措,帮助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水平。截至目前,相关政策助力企业享受进口国关税优惠172万美元;运用再贷款支持企业10户,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100万元;帮助企业获得信贷资金3.17亿元,极大减轻了企业发展负担。
金融活水,灌溉良田,让市场主体更放心。我市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全局,提振市场主体信心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。
通过多种渠道方式,向纳税人宣传“六税两费”减免、增值税留抵等惠民利企政策措施。各级办税服务,实现从“人找政策”到“政策找人”的转变。向企业积极推广“信易贷”“吉企银通”等线上融资平台,推动金融机构在服务支农支小、普惠金融、实体经济等方面的积极性,建立金融机构“敢贷、愿贷、能贷”的长效工作机制。年初至今,全市银行机构推出87种创新金融产品,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.91%;普惠小微余额贷款户数同比增长8.53%;绿色金融贷款余额33.02亿元,同比增长46%。
亲而有度,清而有为,让市场主体更舒心。我市将统筹优化营商环境与能力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,由市级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,制订工作方案,开通营商服务热线,推动建立“九专”服务企业常态化工作机制。
围绕项目要素保障,我市充分发挥市县两级项目中心职能作用,当好“店小二”主动对接服务,梳理项目问题清单、落实清单、责任清单,加快征地拆迁、市政接入、资金到位等条件落实。做实做优重大项目储备库,扎实谋划一批标志性、引领性、示范性强的重大项目。围绕构建“4+N”现代产业体系,进一步创新招商领域体制机制,全面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,实现了干部从“管理者”到“服务员”、客商从“请我来”到“我要来”的转变。